
臥龍崗文化園奠基儀式
文化園建成后,將重現諸葛亮南陽躬耕的生活畫面(效果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南陽最閃亮的人文名片——臥龍崗奠基復建了!
10月24日上午,南陽舉行臥龍崗文化園奠基儀式,這是南陽市委、市政府“九大專項”之一“建設國內知名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專項的重要支撐項目,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文化工程。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
張定有 見習記者 魏廣寶/文圖
項目規劃占地2000余畝
以“一人一崗一館一祠”為核心打造5A級景區
據了解,這是自清代中期后規模最大的一次復建,是自公元234年蜀國故將淯陽侯黃權在臥龍崗修祠祭拜諸葛亮以來有記錄的第43次修建。
臥龍崗文化園區規劃以諸葛亮文化為中心,以躬耕精神為主題,以崗為根,以文為魂,構建山水文綠及交通建筑諸系統,力爭建成“集文化旅游高地打造、城市綠核綠肺營造、城市綜合功能完善、城市人居環境改善、整個區域土地經營開發于一體的經濟文化引爆點”。
據了解,整個項目規劃占地2000余畝,將以臥龍崗、武侯祠、漢畫館及其周邊1平方公里區域為重點,以“一人一崗一館一祠”為核心,以文化保護、生態修復為基礎,以“顯崗”“滲綠”“智城”為理念,系統恢復臥龍崗生態原貌,全面提升武侯祠和漢畫館兩大景點,把臥龍崗建設成為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于一體的躬耕紀念地,打造城市中央5A級景區。
建成后的臥龍崗,不僅恢復自然生態,還將通過“臥龍崗印象”實景演藝,重現諸葛亮南陽躬耕的生活畫面。先到臥龍崗上體驗躬耕生活,再到武侯祠祭拜“智圣”,最后到武侯里欣賞美食美景,整個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形成了精彩的旅游環線,輔以游客中心、地下停車場、便民公廁、智慧旅游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服務設施,八百畝臥龍崗盡顯南陽文化旅游“龍頭范”。
未來的臥龍崗,綠樹成蔭,崗水相依,宛郢古道松柏參天,莊嚴肅穆的臥龍廣場就在眼前,諸葛亮出師表,諸葛亮兵要浮雕墻和三國時期三分天下的地圖環列四周,三國文化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街區,將成為“南陽永不落幕的世博會”,也將帶來強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成為南陽經濟文化的增長點。
據臥龍崗文化園區負責人介紹,承擔建設任務的臥龍區力爭明年5月1日前完成南部復崗植綠工程、宛郢古道工程,明年年底前完成北部非物質文化遺產街區、中部武侯祠景觀提升改造、南部臥龍廣場及地下空間利用工程,將武侯祠和漢畫館按5A級景區標準融入臥龍崗文化園,打造國內一流的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生態臥龍崗,文化武侯祠。
歷史與未來正在這里交匯,傳統與創新將在這里融合。根植在南陽人心底的“躬耕精神”,必將續寫新時代的新傳奇!
復建臥龍崗
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品牌的轉型與提升
南陽武侯祠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城西臥龍崗上,初建于魏晉,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歷史,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隱居地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顧茅廬”處,歷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廬對策”所在地。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自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劉禹錫有《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早在唐代時期南陽臥龍崗已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明世宗皇帝朱厚熜曾欽定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臥龍崗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榮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從持續數百年的爭論,到今日的教科書表述修改,復建臥龍崗,南陽人已經等了太久。
2018年,南陽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確定了“恢復臥龍崗、創建5A級景區”這一目標,全力打響“臥龍崗”這一厚重的文化品牌。
2018年11月23日,臥龍崗文化園項目正式啟動。
今年年初,周邊片區征遷工作陸續展開。
5月,南陽本地媒體先后刊發了“建設全國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系列報道:《為什么復建臥龍崗》《復建一個什么樣的臥龍崗》以及《怎樣建好臥龍崗》。
7月,文化園區修建性規劃設計方案通過市規委會評審。
8月,臥龍路穿崗段正式宣布永久禁行。
9月,建筑設計方案通過市規委會評審。
到目前,“三通一平”、引水上崗、復崗連脈等工程先后完成,“臥龍飲淯水”已見雛形,整個規劃區域已具備全面開工條件。
10月24日,臥龍崗文化園,奠基開工!
10月24日,南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霍好勝在奠基儀式上指出,諸葛亮、臥龍崗,滿載著南陽歷史文化的悠長與厚重。復建臥龍崗,是一次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一種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是一個品牌的轉型與提升,是民心所系、民心所盼、民心所待。
東方今報持續關注“諸葛亮躬耕地”
臥龍崗復建按下南陽三國文化發展“快進鍵”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出師表》)關于諸葛亮躬耕地和“三顧茅廬”發生地,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之間的“爭奪戰”已持續千年,近幾年愈演愈烈。
今年9月份,人們發現教育部統編的新版九年級語文教科書中,課文《三顧茅廬》的注釋將“隆中”定位為“今湖北襄陽,諸葛亮曾經隱居于此,一說在今河南南陽”;《出師表》將南陽標注為“諸葛亮隱居地隆中,當時屬于南陽郡”。
新版教材的表述,引起南陽、襄陽躬耕地紛爭的再次升級。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記者走訪了南陽武侯祠和襄陽古隆中,針對此次紛爭采訪相關人士。
10月6日,東方今報·猛犸新聞刊發文章《“諸葛亮躬耕地”是湖北襄陽還是河南南陽?這里給出了答案》。
10月9日,東方今報·猛犸新聞用四個整版刊發了獨家調查稿件《風云再起:新版教科書指“南陽”為“隆中”南陽研究者指其“一邊倒”》《實地探訪:南陽武侯祠PK襄陽古隆中 兩地很多景點叫法相同》《專家支招:“南北之爭”持續千年難下定論 比爭論更重要的是文化保護》。稿件刊發后,社會各界反響強烈。
此前,在記者采訪時,省內有關三國文化研究學者也曾坦言,多年來社會各界對諸葛亮代表的南陽歷史名人文化的挖掘弘揚寄予厚望,但收效甚微,以南陽諸葛亮、臥龍崗武侯祠為龍頭的南陽三國文化缺少政策、機制、資金、人才的有力支持,發展面臨一定困境。就此而言,臥龍崗文化園的復建奠基,可謂為南陽三國文化產業發展和建設,帶來破局的契機。